投保知識
如何為家庭定制一張優質壽險保單?
壽險由于和人的壽命息息相關,它以人的身故、全殘為賠付前提,一直讓十分忌諱死字,認為人死萬事空的國人聞之色變。但隨著死亡這一符號在新一代投保人心中去魅,我們身上承擔的養家壓力越來越大,壽險又重新映入人們眼簾,成為了一個不會錯的選擇。
壽險適合家庭中負責創收,在職場上打拼的青壯年人群進行購買,是家庭責任感的體現。這并不是說只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才需要壽險,只要你身上背負著房貸、車貸、父母贍養責任、子女撫養責任這些重任中的任意一個時,都有購買壽險的潛在需求。尤其針對中產階層來說,壽險是幫助他們抵御30歲以后退休以前重大風險的強有力保護傘。那么,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家庭量身定制一張優質的壽險保單呢?
壽險有終身和定期之分,終身壽險保障一生最終肯定可以賠付,所以購置價格要高不少。它最適合的人群就是財富高凈值的群體。這個群體的人通常希望能將自己辛苦創造的財富穩妥地傳給下一代。終身壽險因其超高的穩定性成為財富傳承的最佳渠道之一。
終身壽險還分定額終身壽險和增額終身壽險。前者就是一開始買了多少保額最后出險時就賠多少,而后者的保額會隨著時間而不斷增加,你活的時間最長,保額就越高。因為它能夠按一定利率進行保額的復利滾動。當然后者的保費也高于前者。如果你沒有太多有效的投資渠道,那么,增額終身壽險就比較符合你的需要。而如果你自己投資經驗豐富,渠道眾多,只想讓財富平穩落袋,選擇定額終身壽險就更適合一些。至于保額,應該是合理地計算你自身的財富,以恰當的比例進入壽險的籃子。
相對于富裕階層,我們絕大多數人首先考慮的不是財富傳承,而是通過相對低廉的成本去防范未知風險。而定期壽險大多保障到70歲左右,保險公司成本較低,費用也控制在比較合理的范圍內,適合多數人的需求。
一張優質的定期壽險保單,首先需要恰如其分地定下保額。許多消費者可能認為這太專業了,認為恐怕只有保險精算師才能勝任。但其實壽險保額計算,沒你想得那么難。
壽險粗略估計需要我們確定的變量非常簡單,就是壽險保額、保障期限和夫妻承擔比例。公式為:
1、壽險保額=房貸車貸費用+子女教育費用+家庭生活支出費用+父母贍養費及其他。
2、保障期限=最長的家庭責任延續期限。
3、夫妻各自需要承擔的壽險保額=夫妻一方收入/家庭總收入×壽險保額。
舉個例子,小明和小芳是兩夫妻,小明收入30萬元,小芳收入20萬元,家里還有200萬元房貸車貸,綜合起來還需要還30年。夫妻育有一個0歲小孩,經計算后得出未來總共需要花80萬元教育費用,未來20年還有20萬元家庭必要開支,父母有退休養老金,無須贍養。
這個家庭的壽險保額就是200萬元貸款、孩子教育費用和家庭必要開支,相加可得300萬元,他們所需要的最長保障期限是房貸完全還完的期限,也就是30年。
而根據小明和小芳的年收入計算,小明需要承擔的壽險保額是180萬元,小芳需要承擔的是120萬元。
如果他們購買的是一張家庭定期壽險保單,保夫妻兩人,假設從三十歲起投,保障三十年,分十年期進行購買,每年保費是11340元,還可以以較低的保費費率轉為終身壽險。
清楚地計算出未來的家庭開支和保障期限,讓購買定期壽險變得游刃有余。
了解一款壽險,需要對它的投保規則、保障責任和價格做到心里有數。
在投保規則中投保年齡、保障期限和保額可以量身定制,但是等待期和健康告知是不由我們決定的。在相同條件下,壽險的等待期越短越好,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壽險能夠做到90天等待期。健康告知要求越少,意味著我們想要投一份壽險被拒保的風險就越小,對亞健康人士就越發友好。
壽險的產品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,換句話說,定期壽險的保障范圍基本上大同小異的,區別很小。所以考慮壽險時可以認真看一看免責條款,免責條款少,將大大利好投保人。如果價格還劃算,那么恭喜你,你找到了一款特別優秀定期壽險。
壽險是人生進行曲中段,隨著波瀾起伏的音調而調和的悠長和弦,想要演奏好這一樂章,和弦必不可少,為可能戛然而止的旋律留下收尾。
壽險適合家庭中負責創收,在職場上打拼的青壯年人群進行購買,是家庭責任感的體現。這并不是說只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才需要壽險,只要你身上背負著房貸、車貸、父母贍養責任、子女撫養責任這些重任中的任意一個時,都有購買壽險的潛在需求。尤其針對中產階層來說,壽險是幫助他們抵御30歲以后退休以前重大風險的強有力保護傘。那么,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家庭量身定制一張優質的壽險保單呢?
壽險有終身和定期之分,終身壽險保障一生最終肯定可以賠付,所以購置價格要高不少。它最適合的人群就是財富高凈值的群體。這個群體的人通常希望能將自己辛苦創造的財富穩妥地傳給下一代。終身壽險因其超高的穩定性成為財富傳承的最佳渠道之一。
終身壽險還分定額終身壽險和增額終身壽險。前者就是一開始買了多少保額最后出險時就賠多少,而后者的保額會隨著時間而不斷增加,你活的時間最長,保額就越高。因為它能夠按一定利率進行保額的復利滾動。當然后者的保費也高于前者。如果你沒有太多有效的投資渠道,那么,增額終身壽險就比較符合你的需要。而如果你自己投資經驗豐富,渠道眾多,只想讓財富平穩落袋,選擇定額終身壽險就更適合一些。至于保額,應該是合理地計算你自身的財富,以恰當的比例進入壽險的籃子。
相對于富裕階層,我們絕大多數人首先考慮的不是財富傳承,而是通過相對低廉的成本去防范未知風險。而定期壽險大多保障到70歲左右,保險公司成本較低,費用也控制在比較合理的范圍內,適合多數人的需求。
一張優質的定期壽險保單,首先需要恰如其分地定下保額。許多消費者可能認為這太專業了,認為恐怕只有保險精算師才能勝任。但其實壽險保額計算,沒你想得那么難。
壽險粗略估計需要我們確定的變量非常簡單,就是壽險保額、保障期限和夫妻承擔比例。公式為:
1、壽險保額=房貸車貸費用+子女教育費用+家庭生活支出費用+父母贍養費及其他。
2、保障期限=最長的家庭責任延續期限。
3、夫妻各自需要承擔的壽險保額=夫妻一方收入/家庭總收入×壽險保額。
舉個例子,小明和小芳是兩夫妻,小明收入30萬元,小芳收入20萬元,家里還有200萬元房貸車貸,綜合起來還需要還30年。夫妻育有一個0歲小孩,經計算后得出未來總共需要花80萬元教育費用,未來20年還有20萬元家庭必要開支,父母有退休養老金,無須贍養。
這個家庭的壽險保額就是200萬元貸款、孩子教育費用和家庭必要開支,相加可得300萬元,他們所需要的最長保障期限是房貸完全還完的期限,也就是30年。
而根據小明和小芳的年收入計算,小明需要承擔的壽險保額是180萬元,小芳需要承擔的是120萬元。
如果他們購買的是一張家庭定期壽險保單,保夫妻兩人,假設從三十歲起投,保障三十年,分十年期進行購買,每年保費是11340元,還可以以較低的保費費率轉為終身壽險。
清楚地計算出未來的家庭開支和保障期限,讓購買定期壽險變得游刃有余。
了解一款壽險,需要對它的投保規則、保障責任和價格做到心里有數。
在投保規則中投保年齡、保障期限和保額可以量身定制,但是等待期和健康告知是不由我們決定的。在相同條件下,壽險的等待期越短越好,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壽險能夠做到90天等待期。健康告知要求越少,意味著我們想要投一份壽險被拒保的風險就越小,對亞健康人士就越發友好。
壽險的產品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,換句話說,定期壽險的保障范圍基本上大同小異的,區別很小。所以考慮壽險時可以認真看一看免責條款,免責條款少,將大大利好投保人。如果價格還劃算,那么恭喜你,你找到了一款特別優秀定期壽險。
壽險是人生進行曲中段,隨著波瀾起伏的音調而調和的悠長和弦,想要演奏好這一樂章,和弦必不可少,為可能戛然而止的旋律留下收尾。